起因:菜市场把我整懵了
上周去买杂粮,跟老板说要点儿小米熬粥。好家伙,老板直接给我指了袋黄澄澄的小米,嘴里还嘟囔:“这不就是粟米嘛好得很!” 我一听就懵圈了,粟?小米?杂粮铺子里那些写着“五色粟米”的袋子,花花绿绿的,到底是啥玩意儿?这“粟”字儿到底指小米还是统称杂粮?回家路上这个问号在我脑子里直打转,越想越糊涂。
行动:翻书上网蹲田埂
实在憋不住了,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翻箱倒柜找书。我那本破旧的《家庭种植手册》都快散架了,翻了半天,里面对“粟”的解释模模糊糊,看得我更糊涂。干脆扔了书,掏出手机一顿狂搜。
第一步:查资料查到眼发花
- 先搜“粟 小米”,嚯,跳出来一堆链接都说粟就是小米的学名!
- 再搜“粟 杂粮”,好嘛不少文章又说古时候“粟”是各种小粒粮食的总称。
网上各说各的,搞得我头大。不行,得动真格的。
第二步:杀回菜市场抓老板
第二天又跑去那杂粮铺子,逮着老板问:“大哥,您昨天说的粟米,到底是单指我手里这黄小米,还是您这摊子上所有小粒粒?” 老板挠挠头嘿嘿笑:“咱卖货的都这么叫习惯了!细说起来,咱这袋子上印‘粟米’的,多半就是小米。但有时候叫‘某某粟’的,比如什么黑小米、红小米,也能算里头?” 等于没说清楚!
第三步:周末下乡蹲田埂
我有个亲戚在郊区种地,周末直接开车杀过去了。到了地里,拉着他指着那片绿油油、顶着一串串小颗粒穗子的草问他:“叔,这玩意儿是是粟不?” 我叔弯腰掰了个穗子递给我:“喏,这个就是小米!粟米棒子!小米没脱壳之前就叫‘粟’,脱了壳才叫小米。咱家种了几十年这个了!”
我捏着那毛茸茸的穗子,总算对上号了。但我还不死心,指着他旁边一小片刚出苗的、更细溜的植物问:“那这又是我看网店里也有管这叫‘某某粟’的?” 我叔一摆手:“那个是糜子!谷子(粟)的亲戚,也能脱壳吃,是黄米!你看它苗就更细点,熟了穗子也小。” 我蹲在田埂上,揪了几颗没熟的籽粒对比着看,确实小米的籽粒小圆一点,糜子的更长些。
搞明白了!
这一趟折腾下来,我总算是捋顺了:
- 粟,严格来说,单指小米的“原身”,就是地里长的那种带壳的小米植株。脱了壳就叫“小米”。我叔地里的那种!
- 为啥会乱?问题就出在“五谷”这老说法上!古时候“粟”确实是“五谷”之一,但“五谷”具体指哪五个,说法多了去了!小米(粟)、黄米(黍)、大豆(菽)、麦子、稻子…各地理解不同!所以现在很多商家图省事或者为了显得古早味,就把各种小颗粒杂粮都叫“某某粟”,什么“黑粟”、“红粟”…就是黑小米、红小米,或者糜子(黄米)!这叫法在杂粮铺子里特别多,就是个大写的“习惯性糊涂账”!
我干了些
说白了,我就是被一个叫法搞晕了,然后像着了魔似的:
- 被老板一句话整蒙(菜市场遭遇“粟米”暴击)。
- 翻书失败(破手册不给力)。
- 上网搜到精神分裂(各路说法神仙打架)。
- 杀回现场“拷问”老板(结果老板自己也半桶水)。
- 直接下地实践抓证据(蹲田埂,揪穗子,实地认亲!终于搞清粟=小米秧子,小米=粟米脱壳;杂粮摊的“X粟”多是蹭古称或习惯叫法)。
整个过程极其接地气,没有实验室,全靠菜市场+犟劲儿+亲戚家地头。 现在看着超市里那些花里胡哨的“XX粟米”袋子,我心里跟明镜似的:商家爱叫啥叫老子知道它就是小米或者黄米(糜子)!
意外收获:早点摊都不去了
研究完这事儿还有个额外好处——发现小米真是个好东西!煮粥又快又香,营养听说也不错。以前楼下早点摊的小米粥卖三块钱一碗,现在我自己熬,成本低一大截。更逗的是,有次跟早点摊老板闲聊,说起粟和小米的区别,他还听愣了,说干了十年,就知道进黄色的叫“小米”,进五颜六色小粒的就叫“杂粮粟米”,具体是从来没深究过。得,敢情卖的人也不一定比我这半路研究的明白!从那以后,我更乐意早起十分钟自己熬粥了,省钱又涨知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