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小吃蛤蟆吐蜜与其他点心比较(独特魅力全解析)

翻箱倒柜找方子

这事儿得从头说。昨天刷视频看到有人晒“蛤蟆吐蜜”,名字怪,模样更怪——白面团子炸开口,露出里头甜滋滋的豆沙,活像蛤蟆张嘴!给我馋虫勾出来了。我就琢磨,这玩意儿跟咱常吃的麻团、糖糕啥的,到底谁更能打?必须自己动手比划比划。

先去菜市场,豆沙馅儿、面粉、芝麻、酵母,这些都好找。回家第一步,先搞定发面。

面团子大战豆沙馅

和面是个力气活。面粉倒盆里,温水化开酵母倒进去,再加点白糖引着发酵。开始和面时黏了唧的,手上全是面糊糊,烦得我想甩手不干。但想想那“蛤蟆吐蜜”的开口笑脸,又耐着性子使劲揉。揉了得有二十来分钟,胳膊发酸,总算把面团揉光滑了。盖上湿布,塞进暖和点的角落等着发。

等发面的空档,也没闲着。处理豆沙馅是关键。买的是成品豆沙,尝了一口觉得太甜腻,跟自己死磕上了。翻出奶奶的老法子,往里加了一小块猪油和一小撮盐,嚯,真管用!甜味一下子活了,没那么齁嗓子,还透着股油香。把豆沙搓成小圆球放一边备用。

捏蛤蟆还是捏麻团?

面团发到差不多两倍大,手指戳个洞不回缩,成了!拿出来撒点干粉,重新揉排气。揪剂子,搓圆,擀成小圆饼。这一步跟包包子有点像。重点来了:咱要往面皮里塞豆沙球。捏紧口子不能马虎,得使点劲,捏成个光滑的小圆球——这会儿它还只是个普通的豆沙包坯子。

接下来才是让它变身蛤蟆的精髓!蘸水抹饼胚底部,然后往芝麻碗里一按。白胖身子底下粘满芝麻,这就有了“蛤蟆皮”的颗粒感。

下油锅,蛤蟆开口笑!

锅里倒油烧热,看着油锅开始冒小细泡了,转中小火。把蛤蟆胚子沿着锅边轻轻滑下去。“滋”一声,赶紧缩手!

蛤蟆吐蜜的神奇一幕就在油锅里发生!刚放下去是沉底的,慢慢就浮起来了。关键是,面皮在油里炸着炸着,里面膨胀的豆沙馅和热气“噗”地一下,愣是把封口那地方给顶开了一道口子!豆沙红艳艳地冒出来,配上金黄的面皮和白芝麻底儿,真就跟一只只笑哈哈张嘴的小蛤蟆似的!炸到两面金黄就能捞出来控油。

顺手还炸了几个最普通的空心麻团和几个夹心的糖糕做对比。

上桌开吃,比比谁更有味儿

炸好了一盘子金黄玩意儿端上桌,先拍个照嘚瑟一下。重点还得是口感!等稍微凉点不烫嘴,迫不及待一样揪一口尝尝。

  • 蛤蟆吐蜜:咬下去外壳酥脆掉渣(芝麻底功劳大),掰开看里面是蓬松带点韧劲的发面包体,豆沙馅又沙又润,带着点猪油提亮的甜香。最绝的是那个“开口笑”,视觉上就觉得有趣,吃起来豆沙冒出来不遮着,甜味跟面香更和谐。
  • 空心麻团:外皮也酥但更偏硬脆那种,吃着咔哧响,里面空空的只有甜味糯米团,嚼着没啥内容,刚炸好还行,凉了就梆硬。
  • 夹心糖糕:外皮是糯米粉炸的,特别糯叽叽有弹性,裹着白糖或者豆沙馅。但,一口咬下去全是糯叽叽,馅料的存在感不强,吃多了顶得慌还感觉有点黏嘴。

我的蛤蟆吐蜜这玩意儿,有意思就有意思在它那口“吐”出来的劲儿!发面的做法让口感更丰富不寡淡,不光是脆,还有面香和劲道。豆沙通过开口露出来,看着就馋,吃着也过瘾,不会像麻团那样硬得硌牙,也不会像糖糕那样黏得糊嘴。它像个讨喜的小丑,又好看又实在,传统点心里的机灵鬼!谁想出来的往面团里塞豆沙然后炸开口?绝对是个人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