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美食三不沾之所以得名是因为什么?揭秘背后3大原因!

昨天搁短视频刷到个米其林大厨做“三不沾”,弹幕里突然有人问:“这玩意儿凭啥叫这名儿?”给我问懵了。查了半天资料都是车轱辘话,干脆今儿早起直奔菜市场,自个儿动手扒拉明白。

厨房翻箱倒柜找材料

翻出过年剩的袋装淀粉,打了六个土鸡蛋——蛋黄单独捞碗里搅和匀,抓了把白砂糖估摸着倒,怼了小半碗清水。抄起家里最沉的大铁锅,铲子换成扁头木勺,架势先摆足。

第一锅差点把厨房点了

油刚滑锅就着急忙慌倒蛋液进去,木勺子刚搅两下就听见“滋”一声粘底了!手腕子抡圆了猛刮,锅底粘的黄疙瘩跟狗皮膏药似的。加水补救直接炸成蛋花汤,烟报警器呜嗷喊叫,第一回合完败。

失败总结拍大腿三条:
  • 油温高得像炼钢
  • 铁锅没拿油润透
  • 蛋液倒进去跟逃难似的没搅匀

二回战跟锅较上劲了

这回学乖了:铁锅烧到冒青烟,倒了小半碗油转着圈润,多余的油倒回碗里留着炒菜。转小火!蛋黄糊贴着锅边往里倒,木勺一秒不敢停,打着圈儿搅和。胳膊酸得直哆嗦时候发现有点意思了——锅里那坨东西开始抱团儿,勺子扒拉过的地方居然真没留渣。

接着较劲,手腕子转得像钻木取火,黄疙瘩越来越绵。偷偷用勺背压一下弹起来老高——好家伙!这韧性跟乒乓球似的。关火前撒了把桂花,满厨房都是甜香味儿。

亲嘴验货三大玄机

趁热乎盛白瓷盘里,拿个不锈钢勺开戳:

一验“不粘牙”

挖一勺塞嘴里,舌头一抿就化开,牙缝里压根没留黄渣渣。跟吃奶黄馅儿似的滑溜。

二验“不粘盘”

半盘子下肚,瓷盘子跟狗舔过似的干净,勺底也没挂浆。拿手一抹,亮得能当镜子照。

三验“不粘勺”

重点盯着木勺子看——缝缝角角拿指甲抠了半分钟,就刮下点儿桂花碎。合着这菜名真不是吹的!

折腾俩钟头总算整明白了:油润锅、小火熬、死命搅,三招齐活才能练成这“不沾”的功夫。洗锅时候乐出声——铁锅底亮得反光,这菜最大的副作用怕是能让旧锅翻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