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回去伦敦出差,房东老约翰叼着烟斗跟我说:“想尝真正的英国味儿?别盯着那些米其林星星!”第二天早晨我就揣着胃药出发了,在阴雨绵绵的街角撞见个红鼻子老头,他指着油腻腻的纸包说:“喏,国家象征在这里。”
第一站:和卖鱼大爷吵了一架
跟着导航走到北区老市场,隔三条街就闻到油炸味。玻璃柜台里堆着裹面糊的鳕鱼块,白胡子大爷用夹子敲着铁盘喊“新鲜的下锅五分钟!”刚举起相机,他突然瞪眼:“不准拍!上次游客拍完发网店差评!”我赶紧点单赔罪,捧着烫手的纸包蹲屋檐下吃。鱼肉像云朵似的化开,粗薯条表皮脆得咔哧响,浇麦醋汁时滴到风衣上,渍痕现在还没洗掉。
第二站:在墓园旁边啃牛肉派
躲雨冲进维多利亚时期的烘焙坊,柜台摆着二十几种派。穿碎花裙的老板娘拍着案板:“外地人才吃牧羊人派!本地人只认牛肉腰子派!”金黄油亮的酥皮咬开会冒白气,炖了八小时的牛腱肉裹着黑椒肉汁,最绝是混在里头的羊腰子,绵密得像鹅肝。窗边啃到一半,瞥见墙上老照片——1923年店主曾祖母就在这位置切派,窗外还看得见公墓的尖栏杆。
第三天:茶室里遭老太“审判”
预约的网红茶室要等位两小时,干脆溜达到肯辛顿居民区。推门撞见满屋子银发老太,戴珍珠项链的老玛格丽特主动搭话:“手指饼干得先涂奶油再抹果酱!”三层点心架端上来,底层司康饼烤得像小暖炉,顶层覆盆子蛋糕颤巍巍的。刚吃完第二个司康,老太们突然全体转头——我居然把茶匙留在杯里没拿出来!玛格丽特摇头:“美国习惯真可怕。”
第四天:猎奇试吃“仰望星空”
在康沃尔渔村晃荡时,民宿老板非要展示祖传手艺。厨房里四条沙丁鱼插在派皮上齐刷刷望天,烤完像翻白眼似的。鼓起勇气挖开鱼腹位置的派馅儿,咸腥味混着白兰地的香气直冲脑门,鱼肉早炖得稀烂。当晚灌了半瓶消化酒,老板却得意地亮出手机屏保——他太爷爷1901年在同一灶台前捧着鱼头派拍照。
一搏:扫荡菜市场内脏包
临走前杀到波罗市场,猪肝香肠摊排着穿西装的上班族。花臂大叔把猪心猪肺剁碎塞进牛油面团,烤出来像个棕色陨石。趁热咬破脆壳,肝酱混着黑胡椒在嘴里爆开,腥气被迷迭香压得死死的。连吃两个准备走,大叔突然塞来牛皮纸袋:“给!这是加牛肾的升级版!”飞机上偷吃时被空姐抓包,结果她笑着问:“怀特家的秘方对?”
这回踩过的坑:
- 别在连锁店买鱼薯,找码头区油锅发黑的移动摊
- 牛肉派要挑酥皮带焦糖色裂纹的
- 下午四点后茶室司康会发硬
- 内脏料理配黑啤酒才压得住味儿
回程飞机上摸着圆鼓鼓的胃感慨,真正的英国味道不在旅游手册里,都在街坊老太太的烤箱、渔夫粘着面粉的围裙、酒大叔的牛皮纸袋里。这趟吃出三斤膘,但值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