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刷手机看到个油画滤镜广告,突然想起来印象派这个词儿到底咋来的。说干就干,立马摊开笔记本开整。
第一步:先逮住这个词儿猛查
掏出手机打开浏览器,在搜索框里噼里啪敲下“印象派 起源”四个大字。翻了好几页,眼都花了才看到个靠谱的——原来是骂人的话起家的!有个叫路易斯·勒鲁瓦的毒舌艺术评论家,1874年在报纸上嘲讽莫奈画的《印象·日出》,说这玩意儿顶多算个草稿,还特意用“印象”这个词损人。
当时就乐了,这不就跟咱现在网上看个抽象画,随口来句“啥玩意儿?看不懂!”一个性质嘛这帮画家愣是把骂名扛肩上,反而火了。
第二步:挖挖这帮“坏学生”的黑历史
好奇心起来了,非得搞清楚这帮人凭啥挨骂。搜了搜才发现,那会儿法国学院派才是官方指定审美标准:
- 必须画得跟照片似的,连毛孔都得数清楚
- 题材只能搞神话历史,田间地头?不登大雅之堂!
转头翻出家里落灰的艺术史画册,嚯!莫奈这帮人简直是老教授眼里的“刺头专业户”。1863年学院沙龙不要他们的画,这帮人干脆自己搞了个“落选者沙龙”叫板。等到了1874年,直接租了个照相馆地下室就开画展——就是在这个“野鸡展览”上,勒鲁瓦气呼呼地写下了那篇臭名昭著的吐槽文。
第三步:翻车现场变封神榜
顺着线索又查了后续发展,发现更有意思的来了。本来勒鲁瓦想用“印象主义者”这词把整个展览踩进泥里,结果?
- 画家们自己嗨了:“嘿这名儿挺酷!就它了!”
- 群众居然吃这套:看腻了假模假式的宫廷画,突然蹦出个会呼吸的火车站蒸汽、晃眼睛的睡莲池子,新鲜!
翻到雷诺阿画的《煎饼磨坊的舞会》,盯着屏幕上的光斑发愣——树叶子缝里露出的阳光洒在人脸上,那些跳跃的小光点,可不就是眨巴眼时看到的感觉嘛这帮人居然把转瞬即逝的“感觉”直接糊到画布上了。
拍大腿的发现
查着查着突然想通个事儿:现在满大街的小清新滤镜、网红店那种朦胧灯光,源头不就在这儿吗?连我拍咖啡拉花都懂要选柔焦特效——这种追求氛围胜过死抠细节的审美,老祖宗就是那批被骂“没画完”的印象派!
下午跑去楼下画廊看画展,站人家临摹的《干草堆》前头瞅了半天。远看暖烘烘金灿灿一片,走近了发现根本是一坨乱糟糟的颜料疙瘩!突然就想起勒鲁瓦当年跳脚骂街的样子,没忍住噗嗤笑出声——谁想到那会儿被喷成筛子的玩意儿,现在值好几亿美元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