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捣鼓微软仓颉输入法的这点事儿。起因挺简单的,就是我用拼音输入法用久了,有时候遇到一些生僻字,或者同音字特别多的时候,选字就得选半天,感觉有点耽误事儿。尤其是前段时间,我要整理一些老家的族谱资料,里面好些个人名用字,用拼音打出来,候选列表老长了,一个个找,眼睛都快看花了。
念头是怎么起来的
就是有点爱折腾。当时就琢磨,有没有那种指哪打哪,不用选字的输入法?模糊记得好像听谁说过仓颉输入法,说是根据字形来的,直接拆字根。听起来挺玄乎,但感觉可能能解决我这个痛点。正好那阵子手头项目不忙,有点闲工夫,就想着干脆研究研究。
开始动手:把仓颉调出来
我用的是Windows系统,寻思着微软这么大的公司,系统里应该有这玩意儿?打开电脑的“设置”,然后找到“时间和语言”,再点进“语言和区域”。果然,在添加语言或者说输入法选项里,很容易就找到了“中文(繁体,台湾)”或者“中文(繁体,香港)”的选项。我记得我当时是先加了“中文(繁体,台湾)”这个语言包,然后在它的选项里面,就看到了“微软仓颉”输入法。还真有! 顺手就给它添加上了。
切换到仓颉输入法之后,我对着键盘就傻眼了。这A是B是完全没头绪!
摸索阶段:字根是个啥玩意儿
我知道这玩意儿肯定不是瞎按的。于是我就上网搜了搜“仓颉输入法怎么用”。这一搜才知道,原来仓颉是把汉字拆成一个个小的“字根”,每个英文字母对应一些特定的字根。比如说,“A”代表“日”或者“曰”,“B”代表“月”或者“目”,“C”代表“金”等等。键盘上也印着这些小符号,以前从来没注意过。
我找了张仓颉字根表,打印出来放边上,就开始对着练。
- 我挑最简单的字试,比如“明”。我想,“明”不就是“日”和“月”嘛对应键盘上的“A”和“B”。我小心翼翼地敲了“AB”,然后空格,“明”字真出来了!当时那个兴奋劲儿。
- 然后又试了试“你”。我查了查,,“你”是“人”部,“弓”形,“小”字底(有点像火)。对应的是“O”、“N”、“F”。敲了“ONF”,空格,“你”字也出来了!
- 慢慢地,我开始尝试拆一些稍微复杂点的字。比如“谢”,拆出来是“言”、“身”、“寸”,对应的码是“YR”、“HM”、“DI”。这个过程,就像小时候玩积木一样,把一个字拆开,再用字母拼回去。
刚开始那几天,打字速度简直是龟速。打一个字要看半天字根表,再想半天怎么拆,有时候拆错了还得重来。那感觉,比我刚学电脑用一指禅打字还费劲。有好几次我都想放弃了,觉得这玩意儿也太反人类了。
渐入佳境与现在
但是,我又是个不轻易服输的性子。就坚持每天抽点时间练练,先从最常用的几百个字开始,把它们的仓颉码硬背下来。慢慢地,一些字的拆法就形成了肌肉记忆。比如打“的”,就是“竹日心戈”(HAPI);打“我”,就是“竹手戈”(HQI)。
现在用了一段时间,虽然还远远算不上高手,跟那些能盲打仓颉的大神没法比,但日常打一些常用字,或者结构比较清晰的字,已经不太需要看字根表了。最大的好处就是,重码率真的非常非常低! 基本上打出来的就是我要的那个字,不用在候选词里翻来覆去地找,那种感觉特别爽。尤其是打一些之前用拼音不好找的人名、地名,现在用仓颉,只要知道怎么拆,啪啪几下就出来了。
而且自从用了仓颉,感觉对汉字的结构理解也比以前深了点。看到一个字,会下意识地去想,它是由哪些基本部件组成的。这也算是个意外的收获。遇到实在想不起来怎么拆的字,或者特别着急的时候,我还是会老老实实切回拼音救急,哈哈。毕竟工具是为人服务的嘛
这回折腾微软仓颉输入法的经历,虽然开头有点痛苦,但结果还是挺让我满意的。也算是给自己点亮了一个新技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