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早上我照例刷刷新闻,想着看看有啥新鲜事儿,结果好家伙,又瞅见“日本改教科书”这几个字眼了。说真的,这事儿感觉就像是隔段时间就要出来刷一下存在感似的,我都快见怪不怪了。
我记得我第一次关注这事儿,还是好几年前了。那时候也是铺天盖地的报道,说他们那边怎么怎么修改历史教科书,特别是关于一些敏感的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。当时我就寻思,这教科书可是给孩子们看的,这不是从小就给他们灌输些片面的东西嘛
我的“实践”过程挺简单的,主要就是“看”和“想”。
是“看”。每次看到这类新闻,我不只是看个标题就完事儿。我会点进去,仔细看看具体改了是哪个机构推动的,比如他们那个什么“文部科学省”,好像每次都是他们在捣鼓。还会看看其他国家,尤其是咱们和韩国的反应。就像这回新闻里又提到了,什么钓鱼岛,还有那个韩国叫“独岛”日本叫“竹岛”的地方,又要在小学生课本里“强调”是他们的了。我记得以前好像只有部分高年级课本提,现在这是要从娃娃抓起了?
然后就是“想”。看完这些报道,我就会琢磨:
- 他们为啥老揪着这个不放? 我不是啥国际关系专家,但凭我这点生活经验琢磨,背后肯定有他们的政治意图。可能就是想通过教育来强化他们国内对某些事情的“统一认识”。
- 这事儿影响大不大? 我觉得可太大了!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,你在上面画啥就是课本里这么写,老师这么教,一代一代下去,那形成的观念可就根深蒂固了。以后孩子们长大了,对历史的认知、对邻国的看法,可能就会有偏差。
- 咱们能干点 人家改自己国家的教科书,咱们好像也干涉不了太多。但我觉得,咱们自己得把历史搞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咱们自己的教育要跟上,把真实的历史告诉咱们的孩子。对于他们这种做法,该抗议的抗议,该发声的发声,至少表明咱们的态度。
整个过程下来,我最大的感受就是“无奈”又“警醒”。
无奈的是,这种事情似乎成了一种周期性的操作,就像这回说是又有149种小学教科书通过审定了,涉及的内容还是老一套。感觉就是,你说你的,我改我的,有点油盐不进的意思。韩国那边外交部也表示“深深遗憾”了,但好像也没啥立竿见影的效果。
警醒的是,这教科书的事儿,看着好像离咱们普通老百姓挺远,就是几行字的事儿。但往深了想,这关系到历史认知,关系到国家间的互信,甚至关系到地区和平。我这也就是个普通人,平时看看新闻,发发牢骚,但心里也明白,这种事儿不能掉以轻心。
我这“实践”也就是持续关注,多方了解,然后自己心里有个谱。虽然改变不了但至少能让自己保持清醒,也算是对自己负责,对下一代负责的一种方式。毕竟历史是镜子,不能让它蒙尘,更不能让它被随意涂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