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就来聊聊我捣鼓“lfy vp”这档子事儿。说起来也不是啥高科技,就是自己瞎折腾的一点记录,给有需要的朋友们瞅瞅,或许能帮上点小忙。
起因:为啥要搞这个?
最初,就是觉得家里那网络,有时候访问某些学习资料、或者需要查点国外文献的时候,那叫一个慢,有时候还直接打不开,急死个人。也试过一些市面上免费的玩意儿,要么是不稳定,要么是广告满天飞,用着心里不踏实。后来寻思着,咱自己手上不是有台闲置的旧路由器嘛配置也还凑合,干脆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,整一个属于自己的“lfy vp”。这里的“lfy”没啥特别高大上的意思,就是我自个儿瞎起的名,可以理解成“老冯优选”或者“路由翻越”之类的,图个顺口;“vp”那自然就是指那啥网络通道了。
准备阶段:都备了些啥
万事开头难,准备工作得做足。我主要准备了这么几样东西:
- 一台能刷固件的路由器:我用的是之前淘汰下来的一款,具体型号就不说了,免得有打广告的嫌疑。关键是得确认它支持刷类似 OpenWrt 或者梅林这类第三方固件。
- 科学上网的节点信息:这个得自己想办法了,可以是自己搭的,也可以是买的靠谱服务商的。我用的是朋友推荐的一个,还算稳定。
- 耐心和时间:这个最重要,因为中间肯定会遇到各种小问题,没耐心可不行。
- 电脑:用来操作刷机、配置啥的。
工具差不多就这些,都是些手边常有的东西。
动手实践:一步步来
第一步:给路由器刷固件。
这是最关键的一步,也是风险比较大的一步。我先去网上搜了对应我那款路由器型号的第三方固件,找了个评价比较好的 OpenWrt 版本。下载下来之后,按照教程,先把路由器恢复出厂设置,然后进入路由器的恢复模式或者工程模式(不同路由器方法不一样,得自己查),通过电脑把固件刷进去。刷的时候心里还挺忐忑的,生怕变砖。好在过程还算顺利,等了几分钟,路由器重启,新的管理界面就出来了。
第二步:安装必要的插件。
刷完固件,系统是干净的。接下来就得安装实现“vp”功能的插件了。我主要用的是大家常说的那几个,比如 PassWall 或者 ShadowSocksR Plus+ 这类的。在 OpenWrt 的软件包管理界面,搜索对应的插件名称,然后点击安装。有时候因为网络问题,在线安装会失败,我就提前把插件的 ipk 安装包下载到电脑上,然后通过 SCP 或者 WinSCP 上传到路由器里,再用命令行手动安装。这一步也折腾了我好一阵子,主要是找对依赖包。
第三步:配置节点信息。
插件装好了,接下来就是把我的节点信息填进去。打开插件的配置页面,按照节点提供商给的服务器地址、端口、密码、加密方式这些信息,一项项填这里要特别细心,一个字母、一个数字填错了,可能就连接不上了。填完之后,记得保存并应用。
第四步:设置规则和模式。
光连上还不行,还得设置规则,让特定的流量走这个“vp”通道。我一般用的是“大陆白名单”模式,就是国内的网站直连,国外的网站通过节点访问。这样既保证了访问国内网站的速度,又能顺利访问国外的资源。有些插件还支持更细致的分流规则,比如按域名、按IP段啥的,这个就看个人需求了,我暂时还没那么复杂的需求。
第五步:测试和调试。
所有东西都设置好之后,就该测试了。我先是ping了一下国外的某个知名网站,看看通不通。然后打开浏览器,访问一下之前访问不了或者很慢的网站,看看速度和稳定性怎么样。一开始可能会遇到些小问题,比如连不上,或者速度特别慢。这时候就得回头检查配置,看看是不是哪里填错了,或者换个节点试试。我当时就因为一个加密方式选错了,搞了半天连不上,后来仔细对照才发现问题。
最终成果与感受
经过一番折腾,我的“lfy vp”总算是跑起来了。现在家里的网络访问那些特定资源,那叫一个顺畅,速度也挺满意。最主要的是,这是我自己搭的,用着放心,也省了买那些成品路由器的钱,还学到不少东西。虽然过程有点小曲折,但成功之后的成就感还是满满的。
自己动手搞这个“lfy vp”,技术门槛不算特别高,主要是需要点耐心和细心。网上相关的教程也挺多的,多搜搜多看看,基本上都能搞定。希望我这点不成文的记录,能给想自己动手的朋友一点点启发。折腾无止境,生命在于折腾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