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一大早我就翻着手机找素材,结果被吉赛尔研究所的新闻推送砸了个正着,标题挺唬人,《最新突破项目盘点》。行,就它了,我倒是要看看这帮平时憋在实验室里的大神们又搞出了啥名堂。
第一回:摸门路,碰了一鼻子灰
先是官网翻了底朝天。好家伙,成果页面干净得跟刚擦过的玻璃似的,就挂着几个光秃秃的项目名称和几句“重大突破”、“国际领先”的标准话术,具体咋实现的、有啥用?没影儿的事儿。打电话过去问,接电话的小姑娘说话倒是客气,但翻来覆去就是“内部数据”、“保密阶段”、“不便公开”。得,官方路子走不通。
第二回:厚着脸皮,蹲人问消息
心一横,直接跑研究所门口堵人去了。想着总能逮着一两个出来抽烟、吃午饭的研究员问问。结果,门口那保安大哥,眼神毒得很,看我在那儿转悠就跟盯贼似的。好不容易逮着个行色匆匆、戴着眼镜像研究员的大哥开口:“师傅,听说咱们最近那个‘生物感应材料’有突破了?厉害在哪儿?透漏点儿?” 人家头也不抬,脚步更快了,丢下一句:“不好意思签了保密协议,不能说。” 得,白晒了半天太阳。
第三回:死缠烂打,资料室淘宝
实在不甘心,我就又磨叽开了。绕到研究所另一个相对偏僻的出口附近,还真碰见个看着面善点儿的中年老师。赶紧递烟(虽然人家摆手没接),说自己是科学博主,粉丝可盼着了解点新技术了。估计被我缠烦了,他压低声音说:“你去看……最近期刊,我们发了点东西。” 说完就急匆匆走了。
这线索宝贵!我冲回家就抱着电脑查期刊文献。吉赛尔挂名的文章确实多了几篇,啃得我那叫一个费劲,全是英文专业词儿。硬着头皮看,总算从字缝儿里抠出点有用的:
- 那个“生物感应材料”,根本不是造了个新材料!是把一种便宜得像大白菜的旧材料做了特殊处理,让它对某种疾病的分子特别敏感,灵敏度蹭蹭涨了老高一大截。要是用在病人身上搞监测,说不定不用整天抽血了。
- 还有个吹上天的“人工生态模型”,原理倒真挺妙!他们做了个迷你版循环系统,重点解决了一个以前一直卡脖子的——怎么在实验室小罐子里维持那些“模拟细菌”长期稳定干活儿不罢工。具体咋搞的?文章里打了一堆马赛克,关键环节含糊其辞。
- 最玄乎的是“新型磁约束”装置,连英文论文都找不着正经解释。翻来覆去看了点会议摘要和前同事在社交媒体的零星评论(真就是只言片语!),才隐约感觉他们不是搞出个新设备,八成是改进了现成装置里面的一种特殊材料的布置形状或者位置,让那个“磁笼子”效率更高更结实了。像给老房子关键位置换了根更强悍的钢筋。
尾声:嚼透了咽下去
折腾了快一整天,泡面都吃了两桶,我这“成果盘点”才算勉强拼凑出来。什么惊天动地的全新创造?更像是一帮聪明人,在现有基础上使劲琢磨,抠细节,抠方向,把东西优化得更好用了。 要说多震撼?真没有。感觉离实实在在用到咱们普通人身上,还有一大段路要奔。
科研这活儿,大部分时候就是这样的。“突破”俩字儿看着漂亮,背后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修小补、一遍遍试错。 吉赛尔这点新动静,不算惊天动地,但也算是在各自的坑里,吭哧吭哧往前挖了一铲子。记录到此为止,下回再探!